守“沪”日记丨上海“方舱”归来,前路再无畏惧

4月3日,在上海抗疫的关键时刻,庞元鑫作为吴江区援沪方舱队医疗组组长,奔赴抗疫一线。历经54个日日夜夜,于5月26日,返回了苏州。在6月9日,结束了隔离。如今,即将返院工作。

 
庞元鑫

2014年参加工作,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中共党员,“上海临港方舱医院优秀队员”。


下面,

让我们一起倾听他的援沪感悟。

↓↓↓

援沪感悟

“同望平疫,扬帆奋进”,当此次上海吹响紧急支援号角时,作为一名党员,我毫不犹豫报名。得知将要承担的援沪任务是方舱医院时,内心有点紧张,又有那么一点期盼。当年武汉疫情暴发的时候,我虽参与到了疫情防控工作,但没能到一线作战,此次上海需要我们的时候,义不容辞,我做好了充分准备,迎接这次挑战。

方舱工作远比想象中艰辛,我们要适应闷热的防护服,密闭的N95口罩,容易起雾的防护面屏,由于感染风险较高,我们在来回路上及工作时候不能吃东西、喝水,不能上厕所,持续数小时。并且因为防护服的特殊性,我们的行动要时时刻刻注意,避免防护服破损,但为了和病患更好地接触和沟通,我们也只能自我克服,小心翼翼地做好感控。

   

感控是方舱工作的第一要务,我们反复培训,不时强调,分享经验,我也将自己的宝贵经验分享给大家:如何防止手套滑落,如何面屏除雾,出门前尽量不喝水,吃健康食物等,最大可能地减少工作上的失误。我也时常和队员们强调:我们是一个团队,只有不断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精益求精,才能保护自己,守护大家。在每天的工作结束之后,我们会被汗水湿透,手脚也会因汗水浸泡、反复手消而发白,面部也因长时间被N95口罩挤压而形成压痕,鼻梁和耳朵也会被压破皮,需要额外保护措施。在每天看到不同的康复者出院,亦患亦友,就算艰难困苦,也是值得的。

 

在方舱工作中,我们直面阳性病人,病人多而复杂,除了日常的救治工作,还要应对一些突发情况,在一次早班的核酸采集时,一名中年男子突发倒地,心跳呼吸骤停,在抢救室经过团队及时地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等生命维持下,最后成功转运。虽然过程惊心动魄,但是最后有惊无险,我们做的很好,内心也是自豪。方舱工作需细心谨慎,容不得半点马虎,随着舱内升级,普通型患者、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逐渐增多。面对此类患者我们更要小心谨慎,预防急性并发症,筛查极高危的病患。

 

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工作逐步细化,我也承担舱内内分泌疾病的会诊,在非工作时候也会接到同伴们的咨询电话。压力越大,责任越大,大家工作认真负责,高危病人能够实时交班,医疗护理能有效配合。疫情复杂多变,我们要面对所有可能地突发情况,克服心理障碍,考验我们的工作能力,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应急能力等。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们有一半时间在倒夜班,作息紊乱,这对我们身体、体力也是一种考验。在我们队伍中绝大多数是女同志,她们积极入党,瘦弱的身影让我敬佩,不畏艰苦,克服种种困难,毫无怨言,迎难而上,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上海的一声令下,我们即刻奔赴,作为一名党员,医务人员,在最危险的地方,我义无反顾。同时,我们的队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担当和敬业精神、精湛的专业技术和满满的人文关怀,高质量完成了在上海临港方舱医院的援沪抗疫任务。守望相助,在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刻,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感谢我的战友,他们给予了友好的帮助;感谢我的领导,他们给予了温暖的关怀。在近2个月的援沪日子里,我们大白在身、日夜倒班,盒饭、床为伴,以苦为乐,持续奋战,为上海临港方舱医院四万七千余名康复者贡献了一份微薄的力量。

如今,我返岗继续从事专科工作,难忘这段宝贵的经历。接下去,我将发扬抗疫精神,服务好每一位患者。

内分泌风湿免疫科 庞元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