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日报》:吃得不舒服就拒吃 舒服了也要节制点

                  ——对新春佳节饮食问题的几点提示
  春节刚过,年味仍在。新春佳节之际,在家家户户喜庆团聚之时,却每每有不少人因为饮食不当诱发身体不适,甚至需住院治疗,从而大大影响了节日的欢乐心情。本文以一名从业20年消化科专业医师的角度,对节日期间可能对消化系统造成影响的几个饮食问题作一些解析与建议,如能对读者有所裨益,则善莫大焉。
  饮酒:应适当控制饮酒量
  中华民族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把酒言欢是亲朋好友感情交流的主要表现方式。酒精对人体的作用常有争议,2017年《英国医学杂志》发表重磅的论文中,来自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酒精会对饮酒者的脑白质结构和海马体的状态产生影响——不但会造成脑白质结构的“内部混乱”,还会令右侧大脑的海马体缩小。这不仅推翻了“少量饮酒对心脏有益”的观点,直接提出即使控制酒量,随着时间推移也会损伤大脑并削弱认知功能。
  但另一家重量级国际学术刊物《科学通报》却在今年发表了来自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研究人员的发现,即在低剂量酒精情况下,大脑的排污系统——胶质淋巴系统更加活跃,有助于提高大脑移除废物的能力。因此认为“低剂量酒精对大脑健康有潜在益处”,“似乎可以改善大脑整体健康”。
  通常公认酒精的有害作用包括:
  1.损害胃黏膜诱发急慢性胃炎。酒精可以直接损伤胃黏膜;酒精刺激壁细胞促进分泌胃酸,导致胃黏膜损伤;酒精刺激使胃泌素释放增加,而胃泌素进一步促进胃酸分泌;酒精作用于幽门括约肌,影响幽门关闭功能,导致胆汁反流,而胆汁可以直接损伤胃黏膜。
  2.导致酒精性肝病。长期饮酒,如果超过5年,且折合乙醇量男性≥40克/天,女性≥20克/天,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80克/天,可导致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肝硬化。乙醇量换算公式=饮酒量×乙醇含量×0.8。
  3.诱发胃食管反流。饮酒会影响食管的同步收缩效率,显著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从而诱发或加重胃食管反流。
  4.诱发急性胰腺炎。当某次大量饮酒和暴食的情况下,可能促进胰酶大量分泌,致使胰腺管内压力骤然上升,引起胰腺泡破裂,胰酶进入腺泡之间的间质而诱发急性胰腺炎。
  5.短期过量饮酒可诱发急性酒精中毒,长期饮酒会损伤大脑并削弱认知功能。
  鉴于大量饮酒的害处已无可置疑,本文认为,即便秉承“小酒怡情,醉酒伤身”的古训,也应该适当控制饮酒量。
  膳食纤维:有益处但需适量
  膳食纤维是不能被小肠消化吸收,在大肠内部分或全部发酵的可食性植物组分或类似的碳水化合物,是一种多糖,它既不能被胃肠道消化吸收,也不能产生能量。粗纤维食物是指每百克食物含膳食纤维2克以上的食物。在膳食构成越来越精细的今天,膳食纤维已和传统的六类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与水并列,被营养学界补充认定为第七类营养素。
  根据是否溶解于水,可将膳食纤维分为可溶性和不可溶性两大类。1.可溶性膳食纤维,包括水果中的果胶,海藻中的藻胶以及从魔芋中提取的葡甘聚糖等。2.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包括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等,主要存在于谷物的表皮,其中包括麦麸、麦片、全麦粉及糙米、燕麦、荞麦、莜麦、玉米面等以及水果的皮核,蔬菜的茎叶,豆类及豆制品等。
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均能够促进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增殖,抑制肠杆菌、肠球菌、产气荚膜梭菌等有害菌的增殖,并且抑制有害菌和促进有益菌生长的效果均随着膳食纤维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可溶性纤维在胃肠道内与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交织在一起,延缓它们的吸收和胃的排空,因此可以起到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对于腹泻者还能有一定缓泄的作用。同时,可溶性膳食纤维如果胶、树脂等,能够被肠道内微生物分解利用,产生乙酸、丙酸、丁酸等挥发性脂肪酸及CH4等气体,降低肠道pH值,从而抑制沙门氏菌、埃希氏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增长,促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生长。
  不可溶性膳食纤维主要是通过吸水膨胀加速粪便的排出,减少其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促进胃肠道蠕动,起到防治便秘的作用的同时排出大量细菌及其发酵产物,从而协调菌系平衡和微环境的健康。膳食纤维饮食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缓解炎症反应,并提高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而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又和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粗纤维食品的日摄入量要根据营养学上对于粗纤维的推荐摄入量为准,成年人一般推荐每人每天20~35克,多吃反而会降低其他营养素的利用率。如大量果胶的摄入可以影响钙、铁及镁的吸收,而大量食用含有丰富粗纤维的食物,可能会对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损害,导致不适症状加重。因此,尤其对于存在慢性胃炎或消化不良的人群,应该适当控制粗纤维食品的摄入。
  油腻食物:减少摄入量
  油腻食物即所谓的高脂饮食,是指脂肪和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除了本身含有大量荤油的禽肉类食物,如肥肉、鸡皮、多脂肪动物肠等,凡在烹调中使用过量食品油调理的均可归于油腻食物,包括油炸、油煎食品,以及红油调拌食品等。大量使用这些油腻食物食材二次加工的食物,如炖的汤也属于油腻食物。
  油腻食物能比较直接地提供能量,但吃多了易造成脂肪在体内堆积导致肥胖。研究发现,长期食用油腻食物及肥胖者患心脑血管疾病及癌症的危险性显著增高,因而在“三高”人群日益增多的社会常被敬而远之。
  油腻食物对于消化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
  1.诱发或加重胃食管反流。油腻食物可通过引起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刺激胃液分泌,延迟胃排空等,诱发或加重胃食管反流症状。
  2.导致消化不良。蛋白质从胃内排空需要4~5个小时,脂肪从胃内排空需要7~8个小时,远高于糖从胃内排空需要的2~3个小时,过多进食油腻食物使胃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时间久了,易诱发消化不良。
  3.诱发胆囊结石和胆绞痛。进食高脂食物之后,刺激胆囊强烈收缩,引起结石在胆道内移动、嵌顿,从而诱发胆囊或胆道平滑肌强烈收缩、痉挛,即发生胆绞痛,甚至部分病人因此而发作急性胰腺炎。
  4.扰乱肠道菌群。高脂饮食可直接影响肠道菌群组成,一方面革兰氏阴性细菌占比增多,细胞裂解产生内毒素增加,另一方面肠道屏障保护菌数量下降,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强,促使更多内毒素吸收入血,诱发一系列炎症反应。
  因此,减少或者避免高脂饮食似乎是现代人群追求健康的必然选择。但要强调的是,避免进食油腻食物从来不意味着就是吃素或者不食荤腥,这是在我们的临床实践当中经常遇到并不断纠正解释的几个易混淆概念。除了对少数的肝昏迷及肾功能衰竭的病人,临床医生很少严格限制患者摄入动物蛋白。
  在物资不再匮乏的现代社会,面对“什么食物该吃,什么食物不该吃”的问题,作为一名消化科医生,我常常引用一位消化科前辈的话“吃了之后觉得不舒服的就不要再吃,吃了之后觉得舒服的也要节制点”,于此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