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日报》:避免过多批评 以防孩子性格缺失

                   ——浅析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家庭教育
                 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儿童保健中心副主任医师 金华
  “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这一天也是广大儿童*向往、*开心的一天。在这特别的日子,家长会格外宽容,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博孩子一乐。然而,紧随而至的期末考试,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景象。每每家长吐槽,“辅导功课到怀疑人生”“期末考试才是年度灾难大片”……孩子也是不堪重负,甚至部分孩子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抽动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正是这一社会问题的明证。
  为什么家长的苦心反而造成孩子的对立违抗和行为问题呢?这固然与社会环境相关,但也是家长缺乏相应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没有掌握正确引导孩子方法的体现。孩子的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展开,不然必定事倍功半。当然,孩子的教育并不是从上学才开始,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其一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就从儿童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讲讲如何进行儿童的早期教育。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由一对特征危机所构成,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特质,能够壮大一个人的内在自我,成为解决成长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力量来源。反之,则造成儿童性格的缺陷,从而引发心理行为问题。
  本文主要就前两个阶段,解析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婴儿期培养孩子信任感
  第一个阶段是婴儿期(0~1.5岁),特征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抱有希望、积极乐观的性格;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解决,就会形成胆小惧怕的性格。
  当儿童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儿童才会变得敢于希望,勇于开创未来,而缺乏足够信任的儿童总是担忧目前的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被现实束缚,缺乏勇气。信任感占优势的儿童具有敢于冒险的勇气,不会被绝望和挫折所压垮。
婴儿期是*为孤弱的阶段,对成人依赖性*大,父母要以充满爱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生理需要,并且持之以恒,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并且不会产生失去爱的担忧。
  为了儿童达到基本信任感,在婴儿阶段,作为儿童的主要抚养人,父母亲需要做的就是时刻关注孩子的生理需求。比如,婴儿饥饿时及时喂哺、大小便时及时清理、疲累时及时哄睡、精力旺盛时及时陪伴玩耍、害怕时及时安抚。这种需求同时也表现在儿童的发育上,比如,1月左右婴儿对声音敏感,母亲应多对孩子说话;3月左右婴儿开始对环境好奇,家长就需多将孩子竖直抱起,便于孩子观察环境;4月左右婴儿学会大声呼叫时,应及时以声音回应;6月左右婴儿能区分亲人和生人时,应让他多接触人群;8月龄婴儿能意识到自己的腿和脚,这时应多训练其爬行;12月龄后婴儿语言发育需求旺盛,应多教孩子发音等。
现在的家庭对婴儿的生理需求基本都能满足,存在比较普遍的现象是过度保护,出于安全考虑,没有在适当的年龄进行合适的早教训练,这需要家长及时向儿童保健医生请教儿童发育的特点,做到及时、适应的训练。另外,抚养人不稳定的现象也很多,外婆、奶奶轮流看护,父母亲角色的淡化,居住环境的变化,都会造成儿童早期的不信任感。
                       儿童期注重孩子性格培养
  第二个阶段是儿童期(1.5~3岁),特征是自主性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坚定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性格;如果危机不能成功解决,就会形成自我怀疑、害羞的性格。
  当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怀疑和羞怯时,儿童才会有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持久的良好愿望与自豪感来自被尊重和自我控制感,爱疑虑和爱羞怯的倾向来自丧失自我控制感和过度的外部控制。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他们学会了走、推、拉和交谈。更通俗地说,他们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我自己来”是这阶段儿童的口头禅,自己意愿和父母意愿就会产生冲突。
  这时父母需要做的是忍耐和支持。比如,孩子主动地想要自己吃饭,家长就需要支持,忽视因他自己吃饭导致的饭粒一地的局面;孩子主动地自己洗手,家长也要支持,忽略溅的一地的水;孩子主动地要帮助你做家务、擦桌子、洗衣服,你也必须支持,忽视越擦越脏的桌面或者是满满溢出的肥皂泡。总之,孩子说“自己来”的时候,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并且通过不断表扬和赞赏,保护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当然,父母必须掌控孩子行为的社会原则,保障儿童的行为安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儿童能顺利解决自主性和自我怀疑的危机,形成积极的自我控制。
  目前家庭常见的有两个误区,一是父母过分溺爱、包揽包办,导致儿童失去自主活动的机会;二是当儿童进行自主活动时,不能忍受儿童行为的结果,不公正地进行惩罚和批评。这样,孩子就会感到疑虑,体验到羞怯。
  所以,家长在这一阶段,一定要尽量避免过多批评孩子,特别是在外人面前、公共场合批评和惩罚孩子,这无异于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光天化日下被人审视,在毫无准备下被人识破”,直接导致不可逆的儿童性格缺失。
  尽管这里只介绍了3岁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但是,“3岁看大,7岁看老”,家长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方法,就能顺利衔接到接下来的发展阶段,对孩子进入学校后的学习、生活起到积极作用,也能让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