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宣教和意义

良肢位摆放的重要性

偏瘫患者常常伴随肩关节半脱位、上肢屈肌张力过高,下肢外旋、足下垂和足内翻等情况,对肢体肌力和功能的恢复将产生诸多影响,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一、良肢位摆放的意义

1.早期良肢位摆放可有效防止异常运动模式,防止废用、误用综合征的产生,有助于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

2.偏侧肢体良肢位摆放,可防止肌肉弛缓或痉挛带来的特异性病理模式。

3.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为日后的康复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4.良肢位可有效克服异常痉挛肌,使其与拮抗肌处于平衡状态,防止痉挛加重或持续。

5.预防骨胳肌畸形、预防褥疮、预防循环功能异常(血液及淋巴)。向大脑传入正常冲动,增加病人对于患侧的感知能力。

二、良肢位摆放的方法

良肢位摆放主要为三种:患侧卧位(即患侧肢体在下)、健侧卧位(即健侧肢体在下)、仰卧位;需针对不同体位,借助枕头、毛巾等为患者摆放适合的体位。

1.患侧卧位:是所有卧位姿势中对患者最有利的体位,采取患侧卧位时,增加了对患侧感觉的输入,有利于患侧功能的恢复;同时,患侧躯体得到伸展,可避免诱发或加重痉挛,并且健侧被解放出来,增加了患者的活动能力。

2.健侧卧位:该体位有助于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预防患肢水肿。

3.仰卧位:由于患者在仰卧位下受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最强,而且该体位容易引起骶尾部、足跟外侧和外踝等处发生压疮,因此尽量少采用仰卧位,但患者在卧床期间进行体位变换时需要这种体位与其他体位的交替使用。



中医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