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屯村社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普查报告

骨质疏松症(Osteopor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致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2012年6月至11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对屯村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骨质疏松普查,总结如下:

1. 研究对象:屯村社区年龄在60岁以上的3530人,其中男性1620人,女性1910人。

2. 研究方法:屯村社区60岁以上的3530名老人,每日安排100人次,每周3天,并对前来人员登记排号并完成骨质疏松“1分钟试验”的筛查,然后安排体检,包括:1)一般项目:身高、体重、血压、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常规体格检查。2)辅助检查:心电图、B超(肝胆胰脾)、尿常规、血常规、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癌胚抗原检测。3)骨密度检测:外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pDXA)。对患者pDXA的结果做出诊断,并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患教及治疗。最后做好资料统计工作,逐年进行比较,及时发现防治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3. 研究结果

1)骨质疏松患病率:有1671人,阳性率达45%;骨量减少的达1151人,占32%

 

2)存在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有1921人成了1分钟试验筛查,阳性率达90%以上,其中每天既不食用乳制品,又没有服用钙片、发生脆性骨折、每日运动量小于30min的人数较多,存在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较大。

2)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率: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仅352人,约21%。

4. 研究结论:筛查中发现在高龄、女性、饮酒抽烟、日饮用牛奶量少、口服钙片不足和缺乏体育锻炼的人群中,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显著上升。且社区人员普遍存在对骨质疏松防治知识的匮乏,经宣教后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率低,甚至出现治疗误区,认为骨质疏松的治疗就是补钙。

我国OP发病的**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2018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对全国11个省市2万余居民开展中国居,民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5 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到 32.0%,其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农村居民明显高于城市,OP的危害首当其中是脆性骨折,是老年人口高病死率的原因之一。根据模型预测,2020我国50岁以上人群预计将新增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病例约 150万,2050年将达到301万[1] 。

骨质疏松的治疗目前多为药物治疗,而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一般采用手术联合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都可能对患者及家庭、卫生系统和全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2010年我国骨质疏松骨折的总治疗费用为94.5亿美元,预计到2050年将增至254.3亿美元[2]。我国髋部骨折患者每年人均直接医疗费用是32776元 人民币(约5192美元)[3]。2021年因骨质疏松症至我院住院治疗人数约252,总医疗费用达201万。做好骨质疏松防控工作,加强健康教育及科普宣传,推广筛查或普查,强化规范化诊疗,对于老龄人口的长远效益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SiL,Winzenberg TM,Jiang Q,et al.Projection of steoporosis-related fractures and costs in China:2010‑2050[J].Osteoporos Int,201

2.L.Si&T,et al.Projection of osteoporosis-related fractures and costs in China: 2010-2050[J].Osteoporos Int, 2015.

3.防治骨质疏松知识要点(2012 年 )[J].首都公共卫生杂志 ,2012,12:286-288.

中医康复科 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