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愿意在体检中增加胃镜、肠镜这些诊疗项目的人也越来越多。早筛查,早发现,早诊治,小问题就不会转变为大问题。有的人看到报告单上几行字“诊断:肠息肉,建议:内镜下治疗”就很懵,到底什么是肠息肉?为什么会得肠息肉?这病严不严重,需不需要手术呢?
Q肠息肉是不是就是肠子上长的小肉疙瘩?A
也可以这么说。肠息肉小的像芝麻、绿豆,只有几毫米大小;大的像核桃,可以长到几厘米大。可以是单发的一个,也可以是多发的,有的人一长就是几十甚至几百个。息肉的性状一般不规则,大部分是在黏膜表面凸起的小疙瘩,有的紧紧贴在肠壁上,有的靠长长的蒂和肠壁相连,还有的两端都附着在肠壁上,像桥一样。
Q肠息肉是不是一定会变成肿瘤?A
肠息肉可以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比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部分可以在炎症治愈后自行消失。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一般不会自行消失,属于癌前病变,但是大于2厘米的,癌变几率还是很高的,大家一定要重视。腺瘤的癌变过程与它的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有关,所需时间平均在5-15年。
Q怎么知道肠息肉是什么类型?A
肠镜下从息肉的大体性状,可以大致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一般来说,带蒂的、直径小于2厘米的、表面光滑的往往是良性的;而扁平表面凹陷的、直径大于2厘米的、易出血、活动度差的恶性可能大。当然这只是大概的判断,正确的处理是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病理结果才是诊断的“金标准”,最终“一锤定音”。
Q为什么有的人长息肉,有的人就不长呢?A
这就要先问问你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了。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的人,都是肠息肉高危人群。这是因为高脂肪膳食能增加结直肠中的胆酸,而细菌和胆酸的相互作用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同时,机械损伤和粪便刺激、炎症刺激也可造成息肉高发。所以,长期坐着工作的朋友,一定要记得站起来走动一下。另外,千万别养成长时间蹲马桶的坏习惯。此外,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者结肠息肉的人,发生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其他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相关风险也可能增加。
Q我平时没什么异常感觉,也可能长息肉吗?A
肠息肉的典型症状是大便带血,有的人会发生炎症感染,出现大便带有黏液,部分还可能出现便秘、腹泻等表现。不过小的息肉一般没有任何症状。所以,没有任何不舒服,也不代表没有问题哦!
Q发现了肠息肉,怎么办?A
如果病理检查结果是恶性的,危害自不必说;如果是腺瘤,那就是一个“定时炸弹”,随着时间延长,腺瘤的癌变可能性迅速增加,直径超过2cm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即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较小,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比如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所以一般情况下,发现了肠息肉,应尽早切除,治疗方法包括内窥镜治疗、手术治疗。
目前,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包括高频电切除(EMR、ESD、APC)、微波治疗和激光治疗等。内窥镜治疗较为安全,创伤小,多数情况下是治疗的**。而对于病理检查证实癌变或疑有癌变的,腺瘤体积大、基底宽、数量多或密集分布于某一肠段,内窥镜切除有困难的,应采用手术治疗。
Q切除息肉后,多久复查呢?A
根据个人情况决定复查的时间。肠息肉单发、带蒂、直径小于2厘米、伴有轻或中度不典型增生的,为低危人群,治疗后1年复查肠镜,如果没有问题,可延长至2-3年复查1次肠镜。而多发、直径大于2厘米、广基的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局灶癌变的,满足任一情况的都属高危人群,治疗后3-6月复查肠镜,如果没有问题,6-9月再次复查,仍然正常的,1年左右再次复查肠镜。
Q平时生活中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A
复查肠镜!这是最重要的。然后,改善你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少饮酒,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适当运动,保持好心情。凡事都是“防重于治”,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引发肠息肉的因素,做个身心健康、快乐有活力的人,让疾病都离我们远去吧!
消化内科 陆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