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输血的发展与应用

1818年,詹姆斯·布伦德尔首次提出将一个人输血给另一个人。有了这个想法,他随后给10名患有产后出血的妇女输血。在不知道ABO分型的情况下,布伦德尔成功地挽救了其中的5名女性。在布伦德尔的创新之后,异体(人对人)输血成为一种公认的治疗方法。然而,在这个早期时代,此方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治疗医生的技能和捐赠者的可用性。这两种条件并不总是容易实现的,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1874年,在一个没有捐献者的环境中,威廉·海莫尔研究观察了一名产后出血的妇女,认为收集该妇女的出血血液保存回输可能是她生存的**机会。因此,我们提出了自体输血的概念。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人们通过特质采血装置来采集血液,柠檬酸或血液稀释作为抗凝剂,奶酪布和细纱布作为过滤器。1900年,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了ABO血型,输血进而成为治疗严重贫血的主要治疗方法。在现代,输血是现在为住院患者提供的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到中期,艾滋病毒的流行和窗口期难题等为自体输血的发展提供了动力。避免同种异体输血的潜在并发症是采用自体输血的主要动机。除了可传播的传染病外,还有发热、过敏和急性疾病以及可能发生的迟发性溶血输血反应等。当使用自体血液时,可以避免了与血液样本采集和交叉配血相关的技术错误。此外,还消除了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抗原的免疫应答反应,这可能限制了随后输血的可用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自体输血按来源可以分为储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和回收式自体输血。

储存式自体输血:储存式自体输血是指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血液或血液成分的采集并储存,以备手术过程中或术后的需要,达到输血治疗的目的。储存式自体输血可以应用于多个方面:Rh(D)阴性血型在我国汉族人群中约占0.4%,属于稀有血型,对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自身输血可能更加及时有效;心脏手术发生危及且出血量大,不能及时配血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有研究表明异体输血可能是心脏手术术后感染的重要原因。自体输血相对安全,不会降低红细胞携氧能力,且术前多次采血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骨髓造血,对于稳定的冠脉疾病,储存式自体输血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还可能有恢复作用,同时自体输血使血液得到稀释,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产科出血是威胁产妇生命的重要因素,前置胎盘、多次剖宫产史、有产后出血史、多胎妊娠、合并巨大和多发子宫肌瘤、低置胎盘等都是储存式自体输血的适应人群;髋关节置换等骨科的择期手术因术后可能出血量大,可术前贮存血液;肿瘤患者的异体输血可能抑制机体免疫功能,造成肿瘤复发和患者的术后感染。储存式自体输血被认为一定程度可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同时对自体血进行辐照处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其安全性;此外,储存式自体输血在自体骨髓移植以及其他外科手术中也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回收式自身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是指临床医生在手术中或手术后按照临床要求的无菌操作方法及技术把各种原因导致的患者体腔中的游离血液进行回收,之后再经过过滤、浓缩及洗涤,将血液回输到患者体内的方法。适应症:预计术中出血量>1000mL的择期手术患者,或者预计出血量>20%最大血容量的患者。具体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在产科出血中使用血液抢救的研究中发现,包括390例报告的产科出血病例利用白细胞滤器清除可能造成栓塞的羊水成分后,回收式自身输血被认为对母体没有明显影响;有研究发现,白细胞过滤器在去除肿瘤细胞污染方面非常有效。回收式自身输血在一些恶性肿瘤和泌尿系统肿瘤手术中的血液抢救中已被证实是有效可行的。在这些研究中,我们将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了比较,没有发现转移或死亡的增加,因此提示在血液挽救使用后不会发生弥漫性癌症转移。也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利用白细胞滤器过滤后回收肿瘤患者的血液,相比异体输血患者可能有更高的无病生存率,但对转移性肿瘤或者术中肿瘤破裂患者则需要慎重考虑应用;体内存在多种特殊抗体以及稀有血型等也是回收式自身输血的适应证。

稀释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是指常规血容量稀释的状态下,为患者做相应的手术治疗,同时,在术中或是术后将所采集的血液回输到患者体内,可以降低患者在麻醉手术中发生相应并发症的概率。稀释式自体输血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晶体或胶体液的补充使血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稀释,减少了用血量进而降低机体耐受量;与储存式自体输血相比稀释式自体输血操作相对简单快捷,对血小板、凝血因子等血液成分影响相对较小;同时,相比回收式自身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更适用于癌症手术。此外,各种稀有血型或抗体不规则等情况也是稀释式自体输血的适应证。

自体输血禁忌症:应避免患有活动性细菌感染和败血症的患者。耶尔森氏菌小肠结肠炎可通过自体输血传播,即使患者在捐赠时没有肠道症状;心脏病患者必须在输血前接受心脏病专家评估,排除不稳定心绞痛、严重主动脉狭窄、严重高血压、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患者;癫痫患者应避免长时间昏厥或失去意识;因高血压、子痫前期、糖尿病而导致胎盘受损的患者;癌症、恶性肿瘤患者需慎重考虑,特别是需要抢救的患者。

为提高认识和认识,医学本科生的教学方案应包括自体输血的主题。对临床医生的继续教育应通过临床会议、研讨会、专题讨论会来进行。应通过与麻醉前的患者接触,通过健康教育传播有关安全性、效用和可行性的信息。目前我们已经能够将自体输血从20年前的0.2%增加到总采血量的6.2%。后续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

在同种异体输血的风险不断增加的今天,自体输血提供了安全和可行的替代方案,对供体患者和输血服务有许多好处,这增加了供体的基础,减少了对同源血液的需求。自体输血需要通过讨论、咨询和健康教育传播优势等各个方面来促进,这将确保安全、几乎“零风险”的血液,减少许多可避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