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黄褐斑说NO

黄褐斑(melasma)是一种慢性、获得性面部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对称分布于面部深浅不一、边界不清的褐色斑片,亚洲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达3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遗传易感性、日光照射、性激素水平变化是黄褐斑三大主要发病因素,黑素合成增加、皮损处血管增生、炎症反应及皮肤屏障受损均参与了黄褐斑的发生。其病因为:

1.遗传易感性:多见于Fitzpatrick分型Ⅲ~Ⅴ型深肤色人种

2.日光照射:日光中紫外线、蓝光刺激黑色素合成、光老化,并诱导促黑素生成因子分泌,促进黑素合成。

3.性激素:妊娠、口服避孕药及激素替代治疗。

此外,睡眠障碍、使用汞、铅含量超标等劣质化妆品、烹饪等热辐射接触、甲状腺疾病、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和肝脏疾病等也可诱发或加重黄褐斑。


二、临床分期及分型

分期:

黄褐斑临床分期分为活动期和稳定期。活动期:近期有皮损面积扩大,颜色加深,皮损泛红,搔抓后皮损发红。稳定期:近期皮损面积无扩大,颜色无加深,皮损无泛红,搔抓后皮损不发红。

临床分型:

1.根据血管参与情况分2型:①单纯色素型(melanized type,M型)②色素合并血管型(melanized with vascularized type,M+V型)该分型对治疗药物及方法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2.根据色素所在位置分2型:表皮型(表皮色素增多)和混合型(表皮色素增多+真皮浅层噬黑素细胞)。该分型对治疗效果判定有指导意义。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但需要专业的皮肤科医生和炎症后色素沉着、褐青色痣、太田痣、黑变病等进行鉴别诊断。除此之外,还需要联合玻片压诊、Wood灯、VISIA等无创检测技术可进一步分期、分型指导后续的治疗。


四、治疗

治疗原则:

以减少黑素生成、抗炎、抑制血管增生、修复皮肤屏障、抗光老化为指导原则。避免诱发因素,注重防晒,配合使用修复皮肤屏障的功效性护肤品、美白类护肤品,结合临床分期与分型,联合系统及外用药物、化学剥脱、激光和中医药治疗。

治疗目标:

色斑变淡或恢复正常,面积缩小或消失,减少复发。

基础治疗:

1.避免诱发因素,调整生活方式:避免日照,减少烹饪热/职业热接触,避免使用汞、铅含量超标等劣质化妆品;避免服用引起性激素水平变化的药物及光敏药物;保证睡眠充足,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态。

2.修复皮肤屏障:黄褐斑患者存在皮肤屏障受损。研究表明,透明质酸是维持皮肤水合作用的重要成分,并具有修复皮肤屏障的作用;神经酰胺、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等细胞间脂质成分,对维持皮肤屏障的结构和功能起到重要作用,青刺果油所含脂质与角质层细胞间脂质成分相似,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神经酰胺、胆固醇及游离脂肪酸,达到修复皮肤屏障的作用。使用具有科学依据的功效性护肤品对黄褐斑的防治有益。

3.防晒:应贯穿黄褐斑的整个治疗过程。建议长期使用日光防护指数(sun protection factor,SPF)≥30、UVA防晒指数(protection grade of UVA,PA)+++的广谱(UVA+UVB+蓝光)防晒剂,对控制黄褐斑的发生发展更有效。每2小时涂搽1次,每次2mg/cm2,以减少由日光照射引起的色素增加;在外用防晒霜的基础上加强遮挡性(规避性)防晒,有利于黄褐斑的防治,减少复发。

4.美白类护肤品:研究显示,含甘草提取物、左旋维C、4-N-丁基间苯二酚、白藜芦醇、谷胱甘肽、鞣花酸、桑叶提取物、芦荟素等成分的美白类功效性护肤品可用于黄褐斑的治疗。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有功效性及安全性,经过临床验证的美白类护肤品。

5.治疗相关疾病:积极治疗可能诱发或加重黄褐斑的相关慢性疾病。

临床治疗:

临床上外用药物、化学剥脱、激光光电和中医药治疗方法比较多,要根据患者的分期、分型进行不同的治疗

1.活动期:避免激光光电治疗及化学剥脱术,应选择基础治疗配合系统药物治疗。系统药物包括氨甲环酸、甘草酸苷、维生素C和维生素E、谷胱甘肽。外用药物,包括氢醌及其衍生物、维A酸类、壬二酸、氨甲环酸。

2.稳定期:在系统及外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果酸化学剥脱术、激光光电等综合治疗。

(1)化学剥脱术:常见的化学剥脱剂包括果酸、水杨酸、复合酸等,其中果酸焕肤是治疗单纯色素型黄褐斑的有效辅助方法

(2)激光光电治疗:主要包括Q开关激光、皮秒激光、非剥脱点阵激光、射频及强脉冲光等。

近年来随着对黄褐斑发病机制及临床诊疗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黄褐斑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由于单一治疗疗效欠佳,需避免黄褐斑的诱发因素,将防晒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综合考虑色素、炎症、血管、皮肤屏障及光老化等因素,需要专业的皮肤科医生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皮肤科 马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