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中创新优质护理 助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专访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肖佩华

走过2020不平凡的春夏秋冬,穿过2021的春暖花开,又一个“5·12”国际护士节向我们走来。对于白衣天使而言,肩头上的责任并不会因为节日而减少,他们依旧步履匆匆,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百姓幸福安康。

“与往年护士节不同的是,在经历了抗疫大考之后,护理队伍的使命感进一步提升。”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肖佩华表示,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传承红色基因,创新发展护理”,如何在后疫情时期提升优质护理水平,为百姓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是九院护理队伍正在探索和创新的主题。


代代传承 “护理基因”得到彰显

“护理工作是平凡的工作,然而,护理人员却用真诚的爱去抚平病人心灵的创伤,用火一样的热情去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这是南丁格尔说过的一句话,传承百年,它依旧影响着千千万万的护理人员,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显得更加特殊而庄重。

苏州九院有着80多年的发展史,一批又一批护理人员以“传、帮、带”的形式,逐渐形成了九院朴素、专注的护理基因。而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无畏”的精神更显浓重。

“老一辈护士的言行一直影响着我们。”肖佩华从事护理工作30年,她还记得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医院设备条件远不如现在,而当时的护士要做的工作繁重而琐碎。“没有人有怨言,都是任劳任怨,认真、细致地履行着对病人的护理责任。”这种简单而又不平凡的细节深深地烙在了一代代护理人员心里。

点滴积累、代代传承。直到2020年的新冠疫情,朴素、专注、无畏的护理基因得到彰显。第一时间,驰援湖北,苏州九院20名护理人员勇往直前、逆行出征;守护吴江,200多名护士请愿加入抗疫护理队伍。2020年全年,医院落实护理人员紧急调配,800多人次支援隔离病房、发热门诊、门急诊预检分诊处、隔离观察点等。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质量安全,全院护理团队一刻也不敢松懈。护理部积极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做好门急诊预检分诊、住院大楼测温查验、病房探视和陪护管理等各项工作,完成新冠隔离病房各种工作制度、流程及应急预案修订,配合组建产科隔离病区、全科病区、过渡病区、核酸采样点等,及时更新疫情相关文件精神和防控要求。同时,护理部夯实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完善各级质控工作。通过督查、监测等方式,全院46个护理单元均建立了系统化的质控管理体系,强化安全检查力度;通过应急演练、质量分析会等活动,提升全院护理队伍的应急能力,为打造平安医院贡献护理力量。


创新创优 “优质护理”关注全面健康

苏州九院推出优质护理数年来,责任制护理、特色护理项目等逐渐成熟,并落地到各个护理单元,仅专科特色优质护理服务项目就有90项,旨在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继专科护理之后,一项更深入、更全面的护理项目正在积极推进。肖佩华介绍,借力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平台,苏州九院护理部正在积极建设专科护理团队,组建专科护理联盟,让优质护理技术辐射更广人群,覆盖更全面的健康领域,实现护理知识从医院走向基层,从基层医疗机构走向千家万户。

根据各个科室的发展特点,苏州九院已经成立普外护理、母婴护理、糖尿病护理等专科护理团队,各专科护理团队通过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精准施教等方式,提高专科护理水平。普外科护理组完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加快患者康复;母婴护理组制定“母婴护理专科发展规划”,落实护理人员专业化培训并进行考核;糖尿病专科护理团队制定胰岛素泵使用流程及标准、运动处方、危重症糖尿病护理要点等,定期对门诊糖尿病患者落实精准施教。

去年7月,苏州九院会同9家基层医院联合成立静疗专科护理联盟,通过精准帮扶基层医院,推进区域内同质化护理工作,解决基层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切实提高基层医院护理质量和水平,将专科护理的触角延伸至基层各个角落。

“优质护理不仅需要技术支撑,也需要人性化的措施和关怀。”肖佩华表示,创新发展护理更需要广大护理人员从细微处着眼去解决疑难,让病患和家属感受到幸福感和获得感。

根据满意度调查和搜集建议意见,苏州九院护理部创新开展“云探视”,让ICU的病人能与家属在线上通话;优化各类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了护士宣教的有效性,逐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落实延伸护理,常态化开展“吴江母婴护理”公众号。护理上的一个个“金点子”成了一项项温馨服务,汇聚成了健康领域里的一股暖色。


多维发力 护理团队启航新征程

“优质护理的推进离不开护理团队的坚守和付出。”肖佩华介绍,目前,苏州九院护理队伍已经有907人,精神传承、举措创新,源自多年来的梯队建设,老中青三代护理人员,从各个维度共同发力,在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时不断积淀战斗力、凝聚力。

最为敬重的是老一辈护士。她们中,工龄30年以上的有30多人,工龄20年以上的有120多人,她们敬业、奉献的精神感染了一批又一批护理人员,也成为医院管理、引导护理队伍的强有力帮手。

令人骄傲的是中坚骨干。全院护理人员工龄10~20年的266人,在护理技术上,他们精益求精,从临床到科研与教学,从专科到全能,他们奋勇争先;在团队协作上,他们上传下达,无论是应对临床需要还是面对突发事件,他们拧成一股绳,带领团队共进退,成为团队凝聚力的“强大内核”。

值得点赞的是青年护士。“90后”“95后”甚至“00后”走上了工作岗位,褪去了青涩和娇气,他们以职业为傲,不仅在业务技术面前不骄不躁、认真对待,在责任与使命面前毫无畏惧、勇于担当,同时在各类比赛、竞赛活动中斩获一枚枚闪亮的奖牌,展现九院的实力和青春力量。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苏州九院创建三甲医院的关键之年,护理部紧紧围绕医院高质量发展目标,以“质量、安全、服务、管理”为工作重点,不断创新服务举措,发展专科护理,优化护理质量,助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这些也对护理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肖佩华表示,“岗位胜任能力”“护士长管理能力”以及“护理质量安全”构成了苏州九院护理队伍的建设重心,这些也支撑起了这支护理团队的脊骨,在新征程上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融媒记者 宗芸


 

苏州九院门急诊、重症科、妇产科科护士长陆龙妹:

以普通人的身份 书写不平凡的故事

融媒记者 韦欢

陆龙妹于1991年进入医院工作,现在是苏州九院的门急诊、重症科、妇产科科护士长。走过三十载春秋,历经各种变迁和挑战。对陆龙妹来说,这份看似普通的工作,经过时光的历练和岁月的沉淀,注定不平凡。

“这是一份救死扶伤的工作,做好了可以拯救一个人、一个家庭。”陆龙妹深有感触。小时候的陆龙妹就对护士这一职业非常憧憬。因为她有个表姐是护士,医院里的故事以及表姐的温柔善良在她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加上母亲身体一直不大好,她暗暗下了决心,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减轻他人的病痛。

怀着憧憬和理想,长大后的陆龙妹顺利成为了一名护士。她先后在内科、外科、妇儿、门诊等科室工作过,护理技能在实践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路成长、一路积淀。陆龙妹相信,只有不断地操练和学习,才能让自己能够应对更多情况,帮助到更多的人。与此同时,她也收获了职业的价值感和荣誉感。

对工作中的一件事情,陆龙妹记忆犹新。有一年元旦前,产房一名产妇产后大出血,情况非常危急,出现休克症状。陆龙妹协助医生,经过紧张的救治,好不容易将产妇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并送进重症监护室观察。所幸产妇术后恢复良好,顺利渡过了此次难关,最终痊愈出院。后来的某一天,陆龙妹在路上碰到了产妇家属带着孩子在散步,家属认出了她,还跟她聊起了住院时的情况,并再次对陆龙妹和九院表示了感谢。“看到那个孩子健健康康的,家人也开开心心的,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陆龙妹说。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九院抽调医务人员前往武汉援助,因为年龄原因,陆龙妹没被选上,但她奉命驻守ICU病房。期间,有一名心跳呼吸骤停的急诊患者在住院的时候多次心跳停止,陆龙妹就和床位护士配合医生时刻守护,全力和死神较量,最终让病人转危为安。后来,病人家属还给医院写来了感谢信。

“我是一名党员,我牢记着入党时的誓言,时刻以党员标准督促自己当好标杆,做好表率,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陆龙妹说。

苏州九院妇科主管护师费维:

扎根一线36载 一心只为病人健康

融媒记者 韦欢

在苏州九院,护士们见到费维,总会尊敬地叫上一声“费老师”。

1966年出生的费维,自1985年进入医院工作以来,已经在护士岗位上工作了36年。36年间,她先后在外科、内科、妇产科、急诊科工作,在各大科室都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费维经历过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年代,也因此养成了极端负责和细心的性格。刚参加工作时,苏州九院还是吴江县人民医院,因脑外科没有ICU病房,重症患者也被安置在普通病房接受护理。“脑外科住院的病人,一般病情都比较严重,但在当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尽心尽力,用百倍的细心和专业,弥补设备的不足。”费维说,当时行气管切开术患者均需人工清洗、消毒气管切开内套管。护理工作,很多都是苦活、脏活。

36载春秋,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设备引进、护理技术更新,而费维依旧保持着细致、严谨、乐观的护理风格。她谦逊学习新知识,同时也向年轻的护士后辈们传递着老一代护理人员身上的坚韧品格。

“我们的团队是一个大家庭,大家志同道合,热爱护理工作,真诚对待病人,勇敢面对疾病。”费维说,不管何时,大家齐头并进、风雨同舟的精神,是让她能够也愿意扎根护理一线36年的重要原因。

费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到病人恢复健康。她曾护理过不少重症患者,有一回,一名患者感动于费维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出院后委托家属给费维送来了一个红包。费维坚决地把红包退了回去,在她看来,尽心尽力护理患者,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是自己的分内之事。“不过能获得患者的肯定,我还是很开心的,这表明我的工作做到位了嘛。”费维说。

当然,护理工作也面临挫折。患者遭受了病痛的折磨,心情一般都十分低落,甚至整个病区的气氛都是凝滞的。这个时候,费维总是非常耐心地护理病人,缓解病人的焦虑,同时她也会考虑同事们的情绪,是病区里暖心的前辈。“护士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可能就会让患者的心态发生一些变化,护士要做的就是耐心细致地工作。”费维说,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要积极考虑往好的方向发展,让患者恢复健康。

现在,顶着“费老师”称呼的费维,不仅是苏州九院全院护士的前辈,同时也是医生们的“好助手”。今年12月,费维即将退休,而她细心、严谨的工作态度,乐观、豁达的处事风格必将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护理人员。

苏州九院胃肠外科主管护师吴晓鹃:

做有温度的护士 传递温暖阳光

融媒记者 孙江波

护士是美好圣洁的象征,美丽的职业光环让不少女孩向往。吴晓鹃也一样,从小就想当一名护士,2009年,从学校毕业后,吴晓鹃就开始了圆梦之旅。当戴上燕尾帽的那一刻,她立志做一名有温度的护士,为患者带来温暖和希望。吴晓鹃是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的护士长,12年来,她初心不改,不断精进业务,努力为患者传递最暖的阳光。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是现代医学理念。一名业务娴熟、经验丰富的护士,其作用不比医生低,道理很简单,医嘱固然重要,但医嘱的具体执行人却是护士。要做一名有温度的护士,就需要非常专业的护理技术。吴晓鹃深有体会,从一开始就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积极参加省级营养专科护士进修,还拿下了院里的课题研究,只要有空余时间,她都会静下心来,钻研一些专业书籍,不断深化理论水平。

胃肠外科有很多需要做手术的胃癌、肠癌患者,而胃癌患者中有不少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术前术后的营养状况关系着患者的临床效果。全程追踪患者的营养情况,为患者提供营养指导和上门服务成为吴晓鹃要求科室完成常规护理之外的一大重点工作。细心科普,耐心指导,只希望患者能在她们的精心护理下日渐康复。

护理是一门有温度的学科,不仅需要精湛的护理技术护理患者的躯体,更需要温暖患者的内心。护患关系,也是朋友关系,每当有新患者入院,吴晓鹃都会去病床边和他聊聊天,缓解病人的紧张焦虑情绪。吴晓鹃说:“当了护士最大的改变就是话变多了,因为一直要跟患者聊天。”她说,其实聊天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护理,尽可能地走进他们心,相互信任之后,也有助于更好地治疗。

在吴晓鹃的微信好友里,有一部分是患者,能方便联系,“在家该注意些什么?出现这些情况应该如何应对?能不能帮忙换一下造口?……”只要患者有需求,她都会尽力满足。吴晓鹃希望在平凡琐碎的点滴中,让他们感受到慰藉和温暖,给他们的生命特殊时期带来一点光、一点暖。

吴晓鹃说,在以后的日子里,会以最初的热情,坚定信念,用心、用爱为每一位病人传递健康、传递温暖,让他们在最难度过的日子里能够感受到,病痛之外还有阳光和爱。

苏州九院肿瘤血液内科主管护师张立丽:

专精护理技术与服务 为患者的生命而坚守

融媒记者 孙江波

清秀的脸庞,温暖的笑容,一袭白衣,一顶燕尾帽,对张立丽来说,白衣天使的称呼不仅是责任与使命,更是激发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张立丽是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肿瘤血液内科的主管护师,2007年参加工作,在护理岗位上已经走过了14个春秋,从刚毕业的小年轻成长为护理岗位上的业务骨干,这其中离不开医院的培养,更离不开她那一颗为患者健康而专精护理的心。

张立丽是安徽人,小时候母亲住院,一位温柔的护士姐姐对母亲的悉心照顾让她印象深刻,对护士这个职业充满了向往。高考时,她选择了卫校,毕业后通过校园招聘进入了当时的吴江一院工作,如愿成为了一名白衣天使。

护士的工作平凡而又琐碎,但在张立丽看来,这些看似简单的医疗操作、健康宣教对于患者却是至关重要的,有时甚至影响着患者病情的走向。肿瘤血液内科的病房里大部分是癌症患者,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疼痛。为了让这些患者能以更好的状态和疾病做斗争,张立丽能做的不仅仅是完成发药、补液这些常规护理,她希望能为患者做更多有益的事。

当时还未休完产假的张立丽得知医院有专科护士的进修培训,她虽然舍不得孩子,但还是下定决心报名脱产学习。两个多月的进修,张立丽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肿瘤的分期、临床表现、用药方案、毒副作用等肿瘤疾病专科知识,还有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疼痛管理、临终关怀等护理技术,对专业的深入学习,让她更加觉得精细专业的护理技术对患者生命的重要性。

在肿瘤血液内科,有很多老病人,反复住院,时间久了就如同亲人一般,张立丽最希望的就是看到老病人能好转出院。有一位60多岁的戴阿姨,被确诊胃癌伴随多处转移入院治疗,前前后后住院有四年多,最初得知自己病情时,戴阿姨非常悲观,除了唉声叹气就是掉眼泪,甚至做好了遗体捐献的准备。每天忙完工作,张立丽都会抽空和戴阿姨聊天,让她放宽心,还教会她用微信。经过精心医治,戴阿姨的精神状态一天天好起来,变得开朗乐观了,虽然装了造瘘袋,但现在她能坦然面对,实现了带“瘤”生存。如今,戴阿姨每年还会到医院来做一次复查,会热情地到科室里和医护人员打招呼,每当这时,张立丽总会有一种幸福感,那是一种收获和认可。

因为扎实的业务水平,张立丽承担着科室里新护士的带教工作,规范专业、积极向上是她最想教给新护士的。将来,张立丽依然会专注于做好简单、纯粹的事,把爱化作一泓清泉,沉淀内心,温润时光,虽然苦,虽然累,但为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她会始终坚守。

苏州九院EICU护士沈家辉:

勇挑重担的“95后小阿哥”

融媒记者 沈怡婧

驰援湖北,对沈家辉来说不仅是职业生涯起步时的一次考验,也是一份弥足珍贵的人生经历。

沈家辉1996年出生,2017年进入医院工作,是急诊重症病房(EICU)的一名男护士。他的微信名是“小阿哥”,但是作为身在EICU的男护士,他默默担起了苦活、累活、体力活,在2020年抗疫之初,成为苏州九院驰援湖北队伍中年纪最小的一员。

“护理团队中,女性居多,她们细心、耐心,有爱心。”沈家辉表示,相对来说,男护士的优势在于体力和耐力更好一些,在应对不能自理的患者,或者需要较大体力的护理工作时,能发挥作用。当时,一行人抵达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后,沈家辉成为最早一批进入隔离病区的医护队员之一。基于在EICU的工作经验积累,以及医疗队前辈们的指导,面对陌生的环境、未知的情况以及感染的风险,他毫不畏惧、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开展隔离病房的护理工作。回忆这段经历,沈家辉表示,从配药、换药、打针、抽血,到心电监测等工作,因为没有护工和保洁,患者的生活护理及病区的消毒工作也都需要护士来做。简单的翻身工作,也因为患者身上满是各种插管,而显得无比艰难。几个小时下来,防护服里满是汗水,自己的身体也感觉虚脱。然而,就在援鄂的52天时间里,护理的价值无限放大。

连日辛劳、满载收获。沈家辉表示,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自己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也磨炼了自己的抗压能力。“我的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以后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畏惧。”沈家辉表示。

回到苏州九院EICU后,沈家辉将“耐心”和“细致”带给患者,评估肌力、观察瞳孔、口腔护理……沈家辉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工作,一刻也不敢松懈。这里大部分是急重症患者,病情发展快,需要护士更加细致和严谨。有一次,沈家辉在巡视病房时发现一位呼吸衰竭患者的嘴唇发绀、发紫,细细观察,病人的呼吸有些急促,他立即呼叫医生,经检查后确认病人已经出现缺氧状态,血氧饱和度较低,经过医护人员及时救治,患者转危为安。

每班8个小时,沈家辉都要全神贯注、高度集中。他说,最有成就感的时候莫过于守在病床边,鼓励他们要好好配合治疗,等康复出院了就能和家人团聚。他深深体会到,对于一名重症患者来说,这是一道光,可以照亮生命。


苏州九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师吴聪雨:

“白衣天使”光环下 更需一份真善美

融媒记者 沈怡婧

7年前,吴聪雨从学校毕业后就来到医院工作,成为了一名护士——身着心爱的护士服,头戴漂亮的燕尾帽,脚踏洁白的护士鞋,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而一路走来,业务技术的提升,护理心态的转变,也让她不断蜕变,逐渐成为一名能独当一面的年轻骨干。

工作至今,有一件事让她一直记忆犹新。那是2015年末的一天晚上,临近新年,她初次独立当班,内心充满了紧张和害怕。有一位男性患者病情很重,生命垂危,必须24小时用呼吸机维持,但他意识十分清醒,抗拒使用呼吸机,因为呼吸机管路对他造成的刺激让他非常难受,于是他不停地捶打着床沿,一次次地祈求吴聪雨帮他撤下呼吸机,让他舒服一点。吴聪雨内心很矛盾,一方面希望能够减轻他的痛苦,但又无能为力,只能将文字写在纸上与他交流,她一次又一次地告诉这位患者,只要活着,一切都有希望。“只要坚持配合治疗很快就能康复出院,马上就要过年了,我们一定可以等到新年的钟声敲响。”她鼓励、安慰着这位患者,没有放弃。之后的每一天,上班第一件事情,吴聪雨都会去病房看看他的情况。

在前行的路上,吴聪雨看到了许多前辈护士,在面对疾病和挫折时表现出来的镇定、从容。在这样的氛围感染下,她也渐渐树立了一个平淡的愿望,就是做好自己手里的每一件事情,让自己护理的病人积极配合医生,争取早日康复,安然出院。

“我特别喜欢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偶尔会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吴聪雨说,就像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第一集中说“医生最困难的不是面对失败,最困难的是面对这些失败带来的种种挫折,却不丢失最初的那份热情”。

天使之路并不一帆风顺。面对疾病,吴聪雨积极提升专科护理技术,她坚信作为护理人员,只有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帮助病人接受治疗、疏导情绪、恢复健康;面对挫折,她不断增强自身责任感,用自己强大的内心感染身边的人,让病人重拾希望,与医护并肩战斗。

日复一日的护理工作,已经让吴聪雨认识到,“白衣天使”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光环,更需要护士心存真善美,要掌握先进的护理技术去护理病人,更是一场爱的拯救,照顾好病人,予以呵护,给予温情,送予舒心,实现自身的价值。